首页
>
资源
>
知识科普

天谋科技如何打造工业级时序数据库?

2025年6月,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工业数据库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作为该标准的核心起草单位,天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工业级时序数据库技术,为规范中时序数据库部分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这项突破背后,是天谋科技团队十余年技术攻关的结晶,也是国产基础软件在工业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

  工业级架构设计:破解物联网数据核心挑战

  工业物联网场景中,时序数据具有测点多、采样频率高、数据量庞大三大特征,对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提出极高要求。传统数据库面对高频工业数据往往力不从心,成为制约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

  天谋时序数据库从架构设计之初就瞄准工业痛点:采用树形时序数据模型,实现“根-设备组-设备-传感器”的多层级组织结构,完美匹配工业现场设备层级关系,使亿级时间序列管理效率提升数倍。

  针对工业现场常见的网络不稳定问题,其创新设计乱序分离存储引擎,通过顺乱序分离机制智能处理乱序数据,处理效率达到竞品的4倍以上。

  性能突破:刷新全球数据库性能榜单

  在数据库领域最权威的竞技场——国际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TPC)的TPCx-IoT测试中,天谋时序数据库在性能和成本维度双双排名第一。

其技术核心在于TsFile时序文件格式,采用列式存储结构并融合Delta-of-Delta等高效编码算法,实现高达20:1的无损压缩比。

  在写入能力上,通过MemTable内存缓冲与WAL日志协同机制,天谋时序数据库支持每秒千万级数据点的持续写入,满足工业场景毫秒级高频采集需求。

  智能融合:开启“DB+AI”新时代

  面对工业智能化浪潮,天谋科技在2025年7月发布IoTDB2.0版本,创新打造以专业时序数据库、数据联邦查询组件、智能分析组件为核心的新一代工业级数据智能底座。

  其突破性在于深度整合AI能力:清华大学研发的时序大模型Timer3.0(日晷)已实现与天谋时序数据库的无缝对接,用户可在数据库中直接调用时序预测能力。

  Timer3.0遵循时序预测第一性原理,首创自回归和生成式超融合技术架构,并建立了领域首个万亿级时序预训练数据集。

  端边云协同:重构工业数据流转模式

  天谋科技首创设备端-边缘节点-云平台三级数据管理体系,通过统一TsFile格式实现跨平台数据表达。这一架构在工业现场成效显著:在机载场景成功减少50%数据体量、提升超10倍数据入云速度。

  在储能领域应用表明,该技术将百兆瓦级储能系统全量全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成本降低90%,云端资源消耗同步降低90%以上。

  产学研融合:从清华实验室到国际标准

  天谋时序数据库的技术基因源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团队在2023-2025年间有6篇论文被数据库顶级会议SIGMOD和ICDE录用,覆盖存储压缩、查询处理、可视化分析等核心技术方向。

  2020年,IoTDB从Apache软件基金会孵化毕业,成为中国高校首个Apache顶级开源项目。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为天谋科技参与《工业数据库规范》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构建: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

  天谋时序数据库已服务超过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覆盖能源电力、钢铁冶炼、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其技术已被集成应用于华为、阿里、海尔等构建的多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随着天谋时序数据库在工业核心系统的广泛应用,中国工业数据基础设施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国产化变革。从国际性能榜首到行业标准制定,天谋科技不仅打造了一款工业级数据库产品,更构建了支撑中国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坚实技术基座。